
近日,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学生在秋季运动会上进行短跑比赛。学校供图
在河南省郑州市健康路,坐落着一所建设中的“健康学校”。
作为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试点单位,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北邻河南省体育场馆中心,南面是郑州市人民公园,周围有多所合作医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也体现在该校校长闫凯的手机里。闫凯有两类“最关注”的微信群:一类是学校食堂食材检验群,一类是各年级的健康动态报告群。“哪个孩子生病请假,我第一时间就能知道。”闫凯说。
自2022年教育部实施全国健康学校建设计划以来,河南已有两批共131所学校被确定为试点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近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根在基层”调研组深入河南多地开展采访调研,面向全省试点单位发放3000余份问卷,探寻“健康学校”如何在这里从文件走向落地、从理念变为行动。
共识之下,如何实现“知行合一”
“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的根基。”这句话成为众多受访者的共识。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94.35%的书记校长和一线教师认为建设“健康学校”非常重要。
共识易达,落地难为。如何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转化为可供执行的方案?
目前,河南构建起“省级统筹引领、市县协同推进、学校落地深耕”的立体化推进格局,以“一账三单”制度(试点工作台账、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确保试点有序落地。同时,完善政策体系,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及相关细则,从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体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试点工作再安排、再部署。
其中,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是试点工作的重要抓手。行动聚焦“小胖墩、小眼镜、小星星、小骨干、小蛀牙”等儿童健康问题,计划通过3年努力,构建部门联动、医校合作、社会共治的全新工作模式,全面优化儿童健康“预、筛、管、治、康”一体化服务链条。
“我们还委托郑州大学、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作为两批建设试点单位学校的联络员单位,共同做好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王凯介绍。
“发令枪”打响后,关键一棒传递到市县手中。在郑州市,健康学校建设被上升为“城市未来竞争力培育”的重要举措,而“郑好办”政务平台的接入正应和未来治理的方向。
“家长打开‘郑好办’里的‘教育一件事’,就能看到孩子的健康报告、历年体检数据、视力健康档案。”关上用户端,郑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中心中小学卫生保健站站长杨俊芬又向记者展示了“郑好办”平台端界面,“市县教育部门可以在这里实时看到所有学校的晨午检数据、因病缺课情况。”
而在许昌市校园里,一场针对“五小”的健康守护行动正在铺开。许昌市坚持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把“健康学校建设”纳入教育督导评估指标,全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达标优良率由2019年的33.05%上升至2024年的54.74%。
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光表示:“在教育部的指导帮助下,河南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构建体育工作发展新格局,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时”“空”受限,如何科学调配资源
一个校园的中心位置,是气派的教学楼,还是宽阔的操场?
许昌实验小学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们把保健室、德育处放在学校的核心位置,方便有需要的孩子在相对距离最近的地方最快抵达。”该校校长尹赛丽说。
在顶层设计指明方向后,真正的考验才浮出水面。问卷调查显示,“升学压力”“资金不足”和“师资短缺”是推进健康学校建设的前三大困难。
面对资源调配难题,河南各试点校拿出了“挤、挪、创”的智慧。
“挤”出时间——为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中牟新区第七初级中学打造体育活动体系,丰富体育课、各类社团、“第二课堂”、最美大课间等形式。其中,最美大课间时长为30分钟,安排有少林拳、养生气功八段锦、课桌操等特色项目。
“挪”出空间——郑州市金水区新柳路小学以一、二年级为试点,通过优化教室布局、定制午休用具、增设储物柜等方式,实现从“趴睡”到“躺睡”的转变,并配套开发“柳芽·雅礼”午休课程。
“创”出动能——在新密市政通路小学这所农村学校,超过80%的学生掌握了至少两项运动技能。学校的秘诀是搭建“社团+赛事+课间”矩阵,不仅让体育社团遍地开花,还将非洲鼓、铃鼓等艺术元素融入阳光大课间,有效激发了学生内在节奏感。
“‘健康’不是孤立的事物,而应该是统领学校一切工作的理念。”新柳路小学党总支书记郭艳丽道出了试点探索的感悟。
郑州市第七初级中学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刘令也有同感,3年探索以来,他越来越感觉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成为全校教师共同关注、发力的环节。“学校倡导全员参与,我定期要给校领导、学校中层、年级长、班主任开讲座,平时也有很多班主任会主动来和我沟通。”刘令说。
从“单兵作战”到“系统突破”,变化不止发生在学校内部。如何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成为河南健康学校建设走向纵深的下一道考题。
生态共建,如何凝聚各方合力
小提琴声婉转悠扬,非洲鼓节奏明快,书法教室里阵阵墨香。周四上午是新密市政通路小学的校本课程时间,整个校园都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除了活力满满的师生,记者还遇到了家长志愿者。
“今天轮到我值班。我通常会帮学生处理肚子疼、发烧等小问题,要是赶上操场上活动多,我就多待一会儿。”在学校医务室,学生家长、新密市中医院五官科医生张欢欢介绍,作为学校兼职校医,她每周都会抽空来学校一两次,除了处理医务室的工作,还会利用专业优势给学生讲解近视防控知识。
“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单是学校的责任。”政通路小学校长郭会玲介绍,学校在办学中注重把家长纳入健康教育体系,通过课程指导、实践活动,带动家庭提升健康意识。
这样的家校协作,正深度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各个环节。闫凯与家长沟通,常常一聊就是两个小时,从学习习惯到亲子关系,耐心拆解孩子成长中的困惑;郭艳丽通过调研发现,约七成学生家庭早餐存在高糖、高脂等问题,学校专门建立家校联合监督指导体系,用科学知识帮家长转变观念;中牟新区第七初中食堂后厨28名员工中,11人为学生家长,在“妈妈食堂”的监督下,学生吃得更健康、更放心。
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是推进健康学校建设的首要责任主体。同时,超半数受访者认可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也是重要责任主体。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社会,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一幅合力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画卷正在铺展开来。
这幅画卷的笔触是细腻而多样的:“健康副校长”制度在河南全面推开,试点地区近半数中小学已配备“健康副校长”;洛阳通过品牌活动和平台建设,提高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度;许昌着力打造校家社健康促进网络,引导家长切实履行监护责任;郑州打造校园食堂“惠济模式”,构建起全链条校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这幅画卷的色调是温暖而有烟火气的:作为全国较早系统性推进食育的省份,河南发挥农业大省与中原饮食文化优势,由十一部门联合启动中小学食育工程,构建起校家社协同的食育推进体系。
“主食不仅有米饭、馒头,还有红薯、玉米之类的粗粮呢!”新柳路小学学生张阿赛说,学校的午餐搭配很是丰富。学生郭乙淼在一旁补充:“还有面条!冬至有饺子,端午有粽子。之前同学说想吃虾,后来真的有了!”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里吃得好、跑得快、心里暖,正是“健康第一”最鲜活的模样。
(执笔:本报记者 杨文轶 王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