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在校生超90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超200万名工程人才……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高质量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起了中国庞大的“工程师红利”。
如今,中国工程教育正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国际舞台。
在9月27日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主办的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上,几项合作的达成引人注目。中国与国际工程联盟签署联合声明,启动构建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达成联合共识,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会上还进行了有关高校、企业联合海外校企共建6所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签约。
“这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合作,意义重大,表明中国的工程教育从过去的跟随到并行,再到现在开始引领,是我国工程教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集中体现。”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理事长王树国说。
填补关键空白,引领未来工程教育
目前,国际工程联盟建立了覆盖中职、高职、本科等三个层次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中国在2016年加入了本科层次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
此次启动建立的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是全球首个聚焦工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国际互认倡议。
“这将填补全球工程人才认证体系的关键空白,构建高层次人才互认新基准。”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主任徐维清表示。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全球产业对具备研发能力、系统思维和领导力的高层次工程人才需求迫切。“协议就是为这类人才建立一个国际通用的质量标准,应对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等系统性挑战。”徐维清说。
徐维清介绍,研究生教育在生源、培养模式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新的协议框架将充分考虑差异性,尊重并包容多样性,确保不同背景的高质量人才能获得公正评价和国际认可,以此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与交流。
这一协议也将为中国工程师“走出去”铺设高速路。
未来,随着协议正式签署,我国工程硕士、博士学位将更易获得国际认可,这将极大简化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在全球执业、科研和服务的程序,为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提供人才支撑。
“上桌”制定规则,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为什么能牵头研究生层次国际工程教育互认协议文本与标准的研制?
3年前,中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目前全国已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联合招生2万多名工程类硕博生,建设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首次实现了有组织、成建制、大规模的校企联合培养。
“现在到中国拿出自己标准的时候了,把中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经验融入国际教育体系,在国际工程教育规则制定中扮演‘引领者’角色。”王树国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介绍,中国正在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能力标准、培养标准、认证标准一体化标准体系,其中培养标准包括12份工作指南,覆盖企业课题库、双导师队伍、校企联合招生、在企实践管理、就业与职业发展等全过程。
国际工程联盟主席伊丽莎白·泰勒认为,中国工程教育在高校差异化发展、增强创新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教育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卓越的改革。
“协议由中国倡议构建,并且未来相关工作也将由中国牵头,这充分证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工程教育质量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认可。”伊丽莎白·泰勒表示,通过牵头协议制定,中国在工程教育认证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得以成为全球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为世界工程教育贡献了“中国方案”。
标准“走出去”,回应全球产业升级
在第二届卓越工程师培养国际会议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分别与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肯尼亚内罗毕大学、老挝国立大学签约,将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开展密切合作。
这意味着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和标准进一步走向世界。
“我们与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合作创立海外卓越工程师学院,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用中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和标准服务全球发展。”中南大学副校长郭学益说。
“作为巴西顶尖高校,与北京交通大学签署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协议,将深化两校合作,共同面向未来合作培养优秀国际化人才。”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副校长克劳迪娅·莫雷莉对未来合作充满期待。
会上,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与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达成《关于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合作的联合共识》。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主席何塞·卡洛斯·夸德拉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描绘了一幅“双向赋能、共同进化”的合作图景:“对欧洲乃至全球工程教育体系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契机,通过吸纳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工业实践,使全球标准体系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好地适应多极化的世界。”
“互学互鉴的目标是形成一种‘共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共同推动全球工程教育应对未来的挑战。”何塞·卡洛斯·夸德拉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