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河北大学的‘瑰宝殿堂’!”今天,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在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中开启。河北大学博物馆馆长管越强站在直播镜头前,细数博物馆内珍贵的文物和生物标本。这座承载着150余万件生物标本和7000余件文物的学术宝库正向屏幕前的观众缓缓打开。
“这里堪称动物王国的‘基因库’。”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教师史慧娟介绍了生物标本展示馆的基本陈设,这里的不少鸟兽标本由河北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师生共同制作完成。
如何鉴别昆虫?一只昆虫生命要经历怎样的历程?自然界中最大的鸟类是什么?在动物系统学、昆虫文化等展厅,史慧娟系统全面地为线上观众讲解昆虫的分类、特征和习性,帮助大家打开自然界的奥秘。
此外,河北大学博物馆原副馆长、文物部教师李文龙带领观众参观了书画展厅、钱币展厅、陶瓷展厅和青铜器展厅。
踏入陶瓷展厅,磁山文化的陶盂与陶支架讲述着8000年前先民的智慧。明清展柜里,镜头捕捉到一件清五彩人物瓶,上面绘有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李文龙感慨:“方寸瓷面浓缩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
如今,河北大学博物馆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还是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科技厅首批对外科普展览展出基地,每年接待国内外、校内外各界观众超过两万人次。“博物馆还承担着校内生物、历史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这些标本与文物好像一座‘文化基因库’,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科研与科普的桥梁。”管越强说。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相关负责人介绍,“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老师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