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进入7月以来,武汉大学“大信息”学科频添生力军。该校先后成立机器人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致力于攻关重大基础理论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促进优势学科资源的深度整合。机器人学院成立大会上,校长张平文,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王耀南、毛明、张建伟、徐卫林、刘胜等9名院士为新学院助阵。在集成电路学院成立仪式上,刘经南、姜德生、丁荣军、郝跃、俞大鹏、任占等多位院士出席并见证。
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测绘遥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软件工程……作为百年名校,武汉大学不仅在空天信息领域科研实力雄厚,也是我国“大信息”学科最齐全的高校。超前战略布局,整合学科优势,武汉大学打造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开发的完整科研创新链、从学科交叉到产业落地的生态闭环,有效地服务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今年3月,亮相湖北“新春第一会”的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在孝感“安家”,该校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将建设4条人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机器人商业应用场景展示中心,达产后可年产人形机器人1500台,实现年产值3亿元。
面向人形机器人这一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战场,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和李淼副教授团队领航研发“天问”,集聚了计算机科学、动力与机械工程、城市设计、测绘遥感等11个优势学科资源。如今,“天问”机器人能够在咖啡店为客人服务,师生攻坚克难完成的技术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零售、养老、医疗等商业服务应用场景。
一百多年的风雨兼程,武汉大学已经拥有强大而完善的学科实力。据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大学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遥感测绘、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信息管理、数学与统计、管理与经济、法学等学科优势明显。同时,武汉大学也是“大信息”学科最齐全的高校,涵盖了计算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测绘遥感、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软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核心与前沿领域,拥有世界顶尖的学科实力和科研产出,支撑“大信息”学科发展。
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多个学科。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充分发挥空天信息安全、物联网安全、密码安全、网络舆情分析、网络空间治理、电子对抗、信息安全管理等多学科优势,将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安全、可信计算与系统安全、网络威胁感知与安全保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创造相关经济效益超亿元。
“双导师”“项目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6月,高考结束后,雷军班再次成为国内众多家长与考生关注的热点。“雷军班有学术导师,校长和院士领衔,产业导师由雷军校友领衔,培养具备计算机全栈工程能力的领军人才。”武汉大学招办工作人员梅老师介绍,今年雷军班将招收15名优秀的高考学子,学生入学后将由企业界知名创新创业导师和行业顶尖工程师共同组成导师团队,因材施教。
依托教研相长的导师资源、科教一体的研究资源、产教融合的行业资源,武汉大学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相融合,为学生铺设了一条理论前沿直通产业实践的快车道。
“我们用双导师、真项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7月初举行的武大机器人学院成立大会上,“天问领航”计划1.0正式启动。根据该计划,武汉大学将深度携手宇树科技、优必选、黑芝麻智能等20余家国内机器人产业领军企业,北京、上海、湖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相关产业基金、雷军基金、公牛基金等,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武汉作为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大成立两所新学院,将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湖北半导体创新优势,推动湖北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服务国家战略。
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执行院长肖晓晖教授介绍,学院将聘请产业教授,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学术导师、企业技术导师)为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引入企业真实研发项目,打造面向产业前沿的“项目制”核心课程;共建联合实验室及实习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接触最前沿技术与设备的实战平台。
武大党委书记黄泰岩表示,围绕机器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科技前沿,学校将不断创新学科发展模式,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秉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理念,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