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十五五”教育怎么干?教育部部长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研讨
发布时间:2025-11-03 09:20
作者:记者 林焕新
来源:中国教育报

10月30日下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10名正在学院参训的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组成学习小组,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参与了这场学习研讨。

未来5年,教育怎么干?学习小组成员将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一一摆出,在讨论中求解。

一场深入的学习研讨

纵观历史的时间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全会通过的《建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新的战略部署,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中,教育,如何定位?又该何为?教育工作者,迫切渴望解答。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建设紧锣密鼓推进。新时代新征程上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唯有第一时间学深悟透全会精神,方能更好发挥先导与支撑作用。

这是一场响应迅速的学习会。

中央宣讲团成员直接与教师和基层教育工作者面对面,搭建起“政策解读”与“基层提问”的直接桥梁,让全会精神以最快速度传递到教育一线。

这是一场深入高效的座谈会。

直接提问,悉心解答,缩短的不只是物理空间,更拉近了顶层设计与基层一线的距离。

“很接地气、很有温度。”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教育局教育一科副科长樊小雪的感言道出了学习小组成员的心声。她说:“今天,我们能当面向部长请教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时的困惑、在推动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堵点,部长逐一解答,真是把全会精神直接送达一线教育工作者。这场兼具政策宣讲和调研双重属性的交流,让基层的真问题、好建议直达决策层面,让国家战略部署更加贴近教育实际。”

值得关注的是,10名学习小组成员来自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既有教师又有基层教育工作者——来源之广,正说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全方位视角。大家围绕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教育改革、人口结构变化下的教育资源供给等问题深入研讨,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思路方案,让全会部署的教育任务转化为实践的施工图。

大学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领军人才

学习研讨会前,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党委书记李乐飞早早到场。

这些天,他在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一直在思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要如何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如何破局,让更多青年人才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会上,李乐飞第一个发言。他说起,2022年,“工业工程”被纳入教育部急需建设学科清单;近年来,院系把实验室研究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用系统工程方法支持了整个生产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支撑了装备研制能力快速提升,实现“东西南北中,奋飞歼-20”……李乐飞的自豪溢于言表。

“同时,我也想向部长请教,大学如何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如何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李乐飞恳切地将思考已久的问题提了出来。

“你提的问题很重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在人才。”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到“十四五”规划、“十五五”规划,怀进鹏从国家战略角度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关系。他表示,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要重点强化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着力构建卓越青年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体系,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特点,实施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国家创新需求紧密对接,构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倾听着,李乐飞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张清晰完整的系统图像”。他也坚定了目标:“面向2035,我们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领军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重担在肩。”

职业教育要有两个“绝不能”

“林业早已不是一把锄头一棵苗,而是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林业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柯碧英在学习研讨会上第二个发言。

“每年招多少学生?就业情况怎么样?”怀进鹏询问。

“今年招900多人,今年的就业率达到98%。”柯碧英回答,她特别关注“如何发挥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必须在此进程中担当重任,为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立足“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的“新双高”理念,全力推动职业教育更加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匹配行业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交流继续深入。

持续优化办学结构、着力提升内涵质量、稳步推进职教出海、大力营造良好氛围,一项项重点工作让柯碧英备受鼓舞。

“两个‘绝不能’,我记得很清楚——职业教育绝不能脱离学生个人成长,绝不能脱离产业和经济发展。”柯碧英在笔记中着重做了记号,“特别是怀部长说,职业教育供给了现代产业70%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十五五’时期,职业教育更是大有可为。”柯碧英表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实实在在把课堂建在产业链上。接下来,学院将进行专业设置调整,以更好响应产业和社会发展需要。

基础教育更要提高公平和质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司洪昌是学习小组中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全会《建议》中,“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他尤为关注。

司洪昌表示,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基础教育各学段生源依次达峰,构成了一个长达10年的生源消长变迁的周期。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像我国这么快速度的生源变动,也没有这么大体量的生源变动,这给“十五五”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重大现实挑战,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

学习研讨中,他将这些思考向部长和小组成员汇报,引起共鸣。

“伴随着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如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怀进鹏表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精准研判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到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再到加强教育资源跨学段统筹调配,怀进鹏给出了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解题思路”。

“面对面交流,既鲜活又权威,特别是部长提到,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更要提高教育的公平和质量,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我备受鼓舞。”司洪昌说,“全会《建议》与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规划,在方向上、战略上、目标上都是一致的。未来,我们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全会《建议》部署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结合起来,更全面地理解国家政策意图,指导我们做好政策研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引。”

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在路上

3个问题的“石子”,激荡起思考的层层涟漪。教育发展的“答案”蕴含其中。

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张明明是学习小组组长。学习研讨后,她将学习体会认真作了梳理。“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备受鼓舞的同时深感责任在肩。我将把全会精神融入教学科研育人全链条工作中,向学生讲深讲透讲活讲好。”张明明说。

要深刻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

樊小雪说:“回去后,我将和同事们切实将学习研讨成果转化为‘十五五’时期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区、教育强市建设的成效,为加快建立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调配机制而奋斗,深化集团化办学,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

过去5年,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潘孝楠“充分感受到教育迅速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他感到振奋:“在学科交叉融合、长周期人才培养的新背景下,我们要为学生在价值观教育和学术训练、产业实践之间搭建桥梁,要以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前沿趋势之间的适配度作为检验标准,不断培养具有创新潜能、能够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青年领军人才。”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院长罗明同样深受启发:“过去5年,高校专业与国家战略、国民经济发展对接更加紧密,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建立了一批卓越工程师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西工大将继续弘扬‘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精神,培养兼具深厚爱国情怀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