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左三)正在指导学生 学校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丁炜刚
8月的武汉热浪翻涌,武昌首义学院智能系统与技术研究中心里,杨威正指导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调整多模态遥感数据处理参数,这也是杨威教授带领本科生科创团队的日常。从部队退役转战高校讲台,他带领一群二十岁上下的“生力军”,在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前沿闯出天地。2024年,这支“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创新团队”成功跻身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成为高校里的科创“加速营”。
课堂演绎知识翻译术
“机器学习里的K近邻算法,其实就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机器学习》课堂上,杨威的生动比喻常引来学生会心一笑。面对复杂的神经网络,他用快递分拣系统的层级结构来类比,让艰深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杨威的课堂有个铁规矩:“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为此,他琢磨出一套“三阶实践法”。以讲授“卷积神经网络”为例:一阶任务让学生调用现成模型完成简单图像分类,先“跑起来”;二阶任务要求学生手动搭建简化模型,对比不同参数的效果,学会“拆开来”;三阶任务则给定带噪声的真实数据集,让学生设计优化策略,最终“用起来”。这位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教授坚信:“人工智能不是玄学,关键是把复杂问题拆成能落地的步骤。”
“杨老师从不直接给答案。”黄健回忆大二初入团队时连Python基础都磕绊的窘境。面对满屏报错,杨威在草稿本上画出流程图:“锁定报错、回溯模块、明确预期输出,三步走,自己找突破口。”在引导下,黄健学会了将问题拆解成“现象—可能原因—已尝试方案”清单,他感慨:“这种思维转变,比学会任何技术都重要。”
把“小白”练成科创尖兵
2022年,杨威牵头成立团队时,成员多是连SCI论文都没读过的“零基础”本科生。短短两年,这支由4位老师、二十几名本科生组成的队伍便斩获省级优秀科创团队称号。
杨威的秘诀是“一群人走得更远”。他设计“训练、竞赛、创新、科研”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定期文献精读、每月项目复盘、带着问题参赛、将竞赛成果转为科研课题。团队成员段佳表示,杨威在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上要求极为严谨,强调参数控制、数据支撑和多维交叉验证,这让他“从执行者变成了能独立设计的思考者”。备战“挑战杯”省赛时,杨威陪他逐句修改汇报稿至凌晨,老师的鼓励和作品的底气让他斩获省级银奖。
深耕多模态视觉智能计算,杨威主持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但他更看重科研反哺教学: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关键问题拆解成课堂案例;把与中科院空天院、武大测绘国重等机构的合作项目,转化为学生实践课题。
杨威要求学生大学四年完成“三个一”:发表一篇论文、获得一项专利、开发一个应用。“老师要相信学生,做好领路人和战友。”在杨威的“魔鬼训练”下,目前,团队近60名学生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项,获省级以上竞赛奖20余项。毕业生中有人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有人凭SCI论文成果被金融机构抢聘。
自掏腰包为学生多搭桥
“学生成人成才,是天大的事。”杨威总想为学生多搭几座桥:带团队走进国际学术会议现场;邀请学界大咖专家讲座;每年暑假,他还自掏腰包组织夏令营,带学生奔赴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参观,“要让他们亲眼看看知识的力量”。
这份用心体现在点滴中。学生毛俊爱捣鼓硬件,杨威自费两千元买来零件,指导他研究无人小车和智能锁,助其获省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顺利入职高科技公司。毕业生张依铭二战考研时,杨威腾出办公室供其复习,帮忙查资料、联系专家指导,甚至俯身逐行排查代码,连“梯度”写成“梯渡”的笔误都细心圈出。最终张依铭高分考入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面对赞誉,杨威说:“只要能帮学生多走一步,再累也值;看到学生们成长成才,就是最大的幸福。”